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民主党派履行职能,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提供广泛意见和建议,协助党政做出科学决策的重要工作。
一、社情民意信息的定义
社情民意信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的一种信息沟通方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概念最早是由李瑞环同志提出。在1993年3月14日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闭幕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强调要“把社情民意工作当作政协系统和参加政治协商人员的一个重要的常态化任务,积极认真的开展”,同时指明反映社情民意“对于提高参加政治协商人员的个人素养,提升参政议政能力,带动政协其他工作的活跃程度,履行政协职责,帮助执政党和政府全面了解把握实际具体的情况,推进党委政府作出的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和科学化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于什么是社情民意?李瑞环同志有独到的见解:“社情民意其实就是指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情况和人民群众所提出的意见和愿望。社情并不等同于民意,但社情却包含着民意;民意也不等同于社情,但是民意却是最重要的社情。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2005年1月17日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十八次主席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条例》,该条例在2015年和2018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目前实施的《条例》第三条进一步规范了社情民意信息的定义:“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政协各参与单位、各专门委员会、各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成员以及无党派人士,紧密围绕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地方政府的重要举措,重点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走访调研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实际问题,通过政协内部正规合理的方式,向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提出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党和政府特别重视社情民意工作,注意倾听来自基层的反馈意见,强调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认真听取老百姓的心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而各民主党派积极学习贯彻全国政协关于加强和改进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意见,比如2022年2月7日民进中央发布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并强调将社情民意信息报送纳入工作计划和实施中。杭州市委员会更是结合实际工作提出:“社情民意信息具有聚焦准、切口小、可参与度高,以及‘短’‘平’‘快’‘新’的特点,是参政议政的‘直通车’和‘轻骑兵’。”
二、简化社情民意信息报送流程
自1993年我国首次提出社情民意的概念至今已三十余载,社情民意信息报送在民主党派履行职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社情民意信息的收集、报送、采纳、反馈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民进中央常务委员会2023年工作总结中显示:“全年共收集社情民意信息7298篇,向全国政协报送1139期、被采用360篇……”被采用的还不到报送总量的百分之五,而“其中单篇采用36篇、综合采用12篇,转送中共中央、国务院职能部门处理88篇次……”也就是能收到实效被切实落实的几率也不可能超过百分之一,尽管如此,民进中央常务委员会报送的信息“采用分值位列各报送单位首位,在全国政协相关工作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众所周知,民进中央常务委员会报送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从各基层单位、经过市委会、省委会层层选拔上来的,被采纳率如此,那基层的社情民意报送成功率就可想而知了。根据民进中央常务委员会2023年工作总结中的数据,“当前会员总数199350人”,相当于2023年每27-28人就提出了一份社情民意信息信息,这说明了广大会员爱国、爱党、爱会,愿意参政议政、积极履责的热情,但如何发挥社情民意“短”“平”“快”“新”的特点,真正让广大会员坐上参政议政的“直通车”,成为社情民意信息报送的“轻骑兵”,就需要简化社情民意信息报送流程。
众所周知,社情民意信息报送“收集一报送一采纳一反馈”四个步骤。作为一名普通的会员,如果要报送一条社情民意信息,按照现在的工作流程,他要交到其基层委员会,然后再由基层委员会送到市委会的相关部门由信息员进行审阅、挑选后再上报省级相关部门,就是说要自下而上的逐级报送。而当上一级部门发现社情民意信息需要调整修改时,也通常不会联系撰稿人本人,而是与报送的信息员相联系,再由该级信息员逐级转达修改意见,直至到撰稿人。这种逐级报送导致很多质量较好的社情民意信息丧失了其时效性,即使被反映到党委政府也失去了其本该有的价值。因为情民意信息的质量目前尚缺少一个科学的、定量的评价标准,所以这个过程中信息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而信息员由于工作经历、个人经验等原因,其对社情民意信息的处理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信息员的主观性极大地限制了社情民意信息评价的客观性。如果上级部门或政府职能部门采纳了报送的社情民意信息,还需要经过党委政府或职能部门的进一步论证才能将社情民意信息中的建议措施纳入到社会治理实践中,但是具体的采纳情况及实践效果却很少有上级直接反馈到分管负责领导或者职能部门的情况,更不要说直接反馈于撰写社情民意信息的作者了,这也极大地挫伤了社情民意信息报送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务必要简化社情民意信息报送流程。
三、社情民意信息的数字化建设
广大的基层会员生活工作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最为了解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是社情民意信息报送的坚实力量。基层会员通过观察、调研、分析社会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分析原因,撰写社情民意信息,提出建议。如何简化社情民意信息报送流程,让党委政府或职能部门快速了解社情民意信息中的建议措施并纳入到社会治理实践中,应加强社情民意信息的数字化建设,利用“电子政府”系统发挥社情民意信息网络的最大效能。
在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政府将网络系统连接到每家每户,运用“电子政府”等技术手段以最便捷的方式听取民众的心声。在新加坡也有一个官方网站,主要用于联系公民、接收公民的意见反馈,也是利用“电子政府”确保每位公民的意见建议及时上报给政府部门。在我国听取民众心声方面也比较重视“数字政府”的建设,比如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854.2万条,这是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条例》第十二条中明确规定:“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建立专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网络,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政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市委员会,以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等,提供畅通、安全、快捷的传递渠道。”但是目前在大部分地区的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只是与互联网的简单相加,而非有机融合,专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网络只是对市级以上部门的专门人员开放,而且也是逐级开放报送。
社情民意信息的数字化建设不是传统的利用微信、邮箱等互联网手段进行“一对一”的信息报送与接收,而应当是“一对多”“多对一”的信息互享,要以系统、协同、集成的思维开展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开发APP、小程序等客户端,基层最初的社情民意信息报送者只需要登录同一个系统,通过信息注册(包括姓名、通讯方式及所属组织等基本信息)即可实现随时随地上报社情民意信息,而上报的社情民意信息则通过系统自动处理隐去撰稿人的个人信息而在平台中公开显现。系统配置专门的信息员对该信息综合评价、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信息员可以由负责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同志及优秀社情民意信息撰稿人担任。他们拥有特殊的权限可以通过上级的权限授予,对社情民意信息进行筛选并及时推荐报送到有关部门。该平台可以适当接入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实现社情民意信息与其他政务数据的归集、共享、开放、应用、安全、存储、归档等统一管理。 总之,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加强自身建设,关心社情民意和热点问题,提高履职能力,为实行中国式民主发挥作用、作出贡献。
(民进长春理工大学支部 柏叶)
参考文献:
1)杭州民进.什么是社情民意信息?EB/OLJ.2021,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 12148170
2)赵钰琳. 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报送制度优化研究 [D] 山东大学. 2023年
3)李瑞环.务实求理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